手機成為“新農具” 宜賓翠屏電商結出“共富果”
清晨,翠屏區思坡鎮臨江村村集體公司的葡萄園里晨露未晞。段紅和其他村民一道,早早地就來到葡萄園,手指在葡萄枝條間靈巧翻動,熟練地為青果套上紙袋。“就近務工,可以一邊照料家里,一邊掙點工資,比外出打工好多了。”她爽朗地笑著,夏日的陽光透過葉隙,灑在飽滿的果實上,也映亮了她和同伴眼角的期待。
村里有了“果蔬+”
臨江村位于翠屏區西北,緊鄰岷江。近年來,該村緊扣“黨建引領、三社融合、發展電商”思路,聚合資源搶抓發展,成立產業聯合黨支部,明晰“四村共建,三產融合;電商跟進、全面振興”發展路徑,創新“果蔬+”特色產業發展理念,整合政策、資金、人才等資源,打造“山水思坡,靜美臨江”推廣品牌,擦亮農文旅名片。2024年,村集體經濟收入154.6萬元、收益8.8萬元。
該村經過多年發展,建成了柑橘、葡萄、藍莓、蔬菜基地約2500畝。每年秋、冬季節,臨江村的電商服務站點就堆滿了金黃的柑橘,果農們忙在這里分揀、套袋、裝箱。一箱箱“思橙”牌柑橘,靠著朋友圈、電商直播發往全國各地。今年,臨江村近四成柑橘搭上電商快車,奔赴湖北、重慶、貴州等地。
為了提高果農收益,該村積極對接農業農村部門專業技術人員,學習并推廣蔬果、套袋技術,讓果子大小均勻、果面光潔,品質大幅提升。對于那些“顏值”稍遜品質正常的果子,放在往年,果農要么自己吃了,要么丟棄了。現在,它們進了榨汁機加工成果汁。2024年,該村600噸原本可能爛在地里的柑橘,經此一轉,化作1500元一噸的收益,為鄉親們增收200余萬元。
手機成了“新農具”
臨江村民的致富經里,“電商”是濃墨重彩的一章。從微信朋友圈分享到在外務工人員的熟人圈,再到短視頻平臺的火熱直播,臨江的水果乘著網絡東風,實現了全國包郵。村里年輕人紛紛拿起手機,鏡頭對準熟悉的土地和勞作的身影,讓家鄉的甜蜜“飛”入千家萬戶。
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廖強吉介紹,不少年輕已婚女性在懷孕到孩子讀幼兒園的幾年里都會待在村里,于是村上鼓勵她們開展直播和拍攝短視頻,靠電商的力量為自己增加一份收入。
“帶著娃也能把果子賣出去,手機已經成了臨江村年輕人的新‘農具’!”廖強吉說。
不僅如此,廖強吉還利用外出電商培訓所學知識,帶領合作社成員拍攝微電影、短視頻,《紅之初心,“橙”就夢想》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特等獎,短視頻播放超10萬次。更聯合網紅直播創下“秒售千斤農產品”紀錄,實現優質果鮮銷、次級果加工的雙重增值,讓“一樹柑橘掙兩份錢”,進一步打響了臨江村的知名度。
現在,臨江村幾乎每個種植戶都會在豐收采摘的時候打開手機拍上一段、直播一會兒,愛研究的村民還慢慢積累了不少粉絲,靠電商實現了致富夢。
江風里飄來“新錢景”
臨江村沿江新修的道路,帶來了意想不到的人氣。汛期以前,每到節假日,江畔露營帳篷如繁星點綴,燒烤的煙火氣混著柑橘的清香。游客們采摘鮮果,體驗農事,臨走時后備箱塞滿“臨江甜”。為了趕上這一波熱潮,村里順勢而為,將閑置的農房改造成農家樂,為游客提供餐飲和設備租賃。
廖強吉表示,下一步,村上將選擇合適區域打造集裝箱主題酒店,同時進一步規范露營地,吸引游客、拓寬銷路。岷江的江風,吹動了游客的衣角,更吹鼓了村民的錢袋子。
從一顆柑橘的蛻變,到一部手機的魔力,再到江畔升騰的煙火氣,臨江村的故事里,科技賦能與鄉土智慧交織,老樹新枝下,正結出沉甸甸的共富之果。
不僅是思坡,當前,翠屏區正以全國、全省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為契機,全力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規范化發展。目前全區農民合作社達751個,各級示范社118個,入社成員近1.8萬戶,輻射帶動6萬余戶村民增收。全區已形成以宜長線和岷江兩岸鄉鎮重點發展柑橘,帶動全區多品種水果發展的格局。2024年,全區水果種植面積12.5萬畝,產量約11萬噸。
接下來,翠屏區將持續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,推動農民合作社內強素質、外強能力,樹立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“翠屏示范”,進一步引領和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,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。(供稿方:宜賓市翠屏區 楊曉川、王胤黎)